著名果树学家、中国猕猴桃栽培与研究第一人崔致学

发布时间:2024-03-07 11:19:57    浏览:

[返回]

  崔致学(1916-2005年),天津汉沽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国著名果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河南省园艺协会秘书长,两届郑州市人大代表。终生致力于对猕猴桃、苹果、梨、葡萄等果木的种质资源调查、育种和栽培工作,享有“中国猕猴桃之父”的美誉。

  崔致学是汉沽崔氏裕善堂创立人崔以敬第八孙、中国铁路工程先驱崔戟荣第四子。他幼年深得家学滋养,及长,随父辗转南北,于胶济铁路青岛中学、京师私立汇文中学求学。抗战爆发后,考入西迁成都的金陵大学,课余师从沈祖棻先生研习古诗词,在学期间便著有《寻梦词三十一首》行世。1945年自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赴陕西斗口农场任园艺部主任,旋即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秘书,以其出众的才华及诗词造诣而深得于老厚爱。此后,又相继在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华北农科所(今中国农业科学院)任职。

  1949年10月1日,崔致学作为全国农业口优秀代表,列于东侧观礼台第10排第20位,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60年,崔致学响应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举家迁居中原,任职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奔赴黄河故道的果树专家。

  1964年,郑州果树研究所选派崔致学、黎彦、高德良、余旦华等果树专家,赴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的主产区——石桥乡刘花桥村长期驻点,调查并解决酥梨濒临绝产的关键问题,由此拉开了宁陵酥梨生产技术改造和产业复兴的序幕。之前的1958年,宁陵酥梨曾被敬献给毛主席,主席品尝后评价说:“吃了宁陵梨,不思他乡果。”

  在下乡蹲点的艰苦岁月,崔致学义无反顾,风雨无阻。每次驻点,他和同事们都要背着行李,先步行到长途汽车站,下了汽车再搭乘顺路的马车或步行到达派驻点。他们在梨树生长管理的关键时期一住就是几个月。住的是漏雨屋和牛棚,雨天睡觉需要打着伞和盖着雨衣;吃的是红薯面窝头、红薯面条和盐水煮青菜,炒菜没有油。崔致学及他带领的果树专家们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农民的质朴感情,殚精竭虑,以无私的付出和技术成效,赢得了村支书和广大梨农的支持信赖,打开了工作局面。他们在土地贫瘠、风沙弥漫的黄河故道摆下战场,召集梨农开展技术培训、讲解科学知识,手把手传授操作要点,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解决了酥梨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产量低且不稳定等难题,使几乎绝收的金顶谢花酥梨,当年便获得8万斤的收成,促进了酥梨生产逐步迈上正轨,也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如今,闻名全国的宁陵金顶谢花酥梨栽培面积已达22万亩,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以其酥脆易溶、汁多味甜的上乘品质屡获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农产品金奖。

  1976年以后,崔致学担任农业部猕猴桃科研协作组组长。他主持了河南省西峡县猕猴桃野生资源调查和优选工作,选育出早熟加工品种“琼露”,在我国中北部地区种植推广。1978年至1990年,他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带领全国协作团队,完成了23个省市自治区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详细调查了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多、经济价值最高的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查明了原产我国的猕猴桃有61个种,占全世界65个种的93.8%;对每一种都进行花期、果期全程调查,新发现云南省河口猕猴桃等56个种、变种、变型,其中濒危种9个;收集到维生素C含量高的种阔叶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以及能耐-43.1℃低温的狗枣猕猴桃。在这些种质资源中,仅云南省就有56个种,居全国之首。他主持制定了云南省猕猴桃属植物检索表,全部采用新鲜植物作为研究样本,对枝蔓、叶、花、果各部位作出描述,修正了前人研究结论中的诸多舛误。他承担的农业部“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攻关项目,相继在广西、湖北、北京和西峡建立多个猕猴桃种质圃,选育出数十个地方优良品种。他还多次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立法,为防止中华珍贵种质资源向国外流失而奔走呼吁。崔致学以卓越的研究成果及令人信服的专著论述,确立了我国在国际猕猴桃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退休后的崔致学受刘花桥村之邀再赴黄河故道,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积极建议和指导当地成功申报了国家黄淮海农业开发建设项目。在崔致学等专家的亲历躬行下,刘花桥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很多人家盖起了楼房、购置了轿车,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对此,崔致学触景生情,曾即兴赋诗多首,以表欣慰之情。如,“春风轻拂柳丝柔,几树梨花笑陌头。最喜朝霞知我意,素衣淡抹更风流。”又如:“春风吹绿刘花桥,遍地梨花似雪飘。待到秋来摘硕果,欢歌笑语入云霄。”再如,“一别刘桥廿五年,乡亲相见尽开颜。相逢何必张弓酒,再啖酥梨倍觉甜。”

  在长年的果树杂交育种和对猕猴桃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崔致学身先士卒,历尽艰辛,笔耕不辍,学术著作及科研成果甚丰,荣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及部、院级奖项数十个,为中国果树事业和黄河故道地区的经济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8年,在河南宁陵石桥乡刘花桥村的百年万顷梨园中,当地农民自发为以崔致学为首的数位果树专家树碑立传,碑文上“承前启后彪炳高尚风范,饮水思源铭记业绩美德”的楹联昭彰于世。2021年5月,编创自崔致学等专家感人事迹的大型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公演,真实再现了他不负国家重托、肩担历史使命,以其艰苦卓绝的一生,辛勤耕耘于中国果树事业,把甜美的果实奉献给祖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故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