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之美,在四时,在十二时辰,若让我择一,一曰春,一曰晨。淡淡轻烟,晨光熹微,鸟雀啁啾,在时间、空间和思绪中醒来,一座园林仿佛重生,也离历史更近。
重读《繁花》,念念不忘那座“一点一点亮起来”的园林。“半夜出发,无依无靠,四个荒唐子,三更流浪天,现在南依古园,古树,缄默坐眺,姑苏朦胧房舍,苏州美术馆几根罗马立柱,渐次清晰起来,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一流清水之上,有人来钓鱼,有人来锻炼。三两小贩,运来菜筐,浸于水中,湿淋淋拎起。大家游目四瞩,眼前忽然间,已经云灿霞铺。”此情此景,借小说主角阿宝的话说是“眼看沧浪亭,一点一点亮起来,此生难得。”难得意味着距离,与园林的距离。难得一次,跨过距离,邂逅一座园林的本真,情境、心情,与当年园主苏舜钦在《初晴游沧浪亭》中的描绘相仿佛,“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等一座园林醒来,光线的变化最为直观。拂晓微光,由东而西积聚倾泻,光影跃动中一座园林的轮廓逐渐清晰,黛瓦粉墙、山水空灵、草木欣然。这样的风景我想只属于住在园林里的人,比如园主,毕竟城市山林与市井烟火,隔着高高的山墙与庭院深深,距离感油然而生。好在沧浪亭有点特别,意不在藏,一段依水而建的复廊蜿蜒间虚实掩隐,连起两侧的半亭与水榭,也连起园里的假山和园外的流水。
游览沧浪亭,情不自禁想与园林为邻。沧浪亭建园近千年来,有一对让人羡慕的邻居,沈复与芸娘。一个最清闲的文人和一个被林语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的女子,这是后世文学对他们身份的认定。现代的我们想着清代的他们经常去光顾一座宋代的园林,这是念起他们时的心情。串联起来的是一部《浮生六记》,布衣蔬食而哀婉缠绵,感人至深。
等一座园林醒来,不妨先领略一下园林的夜。《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篇章里便留有沈复为芸娘特意准备的一次沧浪亭之行,在中秋之夜。那时刚新婚半年,芸娘却还不曾去过附近的沧浪亭。沈复先让老仆跟守门人说好不准其他人进来,到晚上由仆人们搀扶并引导进入沧浪亭,将带来的毯子铺在亭中,大家席地环坐,烹茶闲聊,在一杯杯品茗中等待皓月初生。“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心灵也澄澈了。
与园林为邻似不难,难的是夜花园不常有,出彩更不易。沧浪亭选择了浸入式实景昆曲演出,主角还是沈复和芸娘,依然选了八月十五“携手偕行于沧浪亭”的游园路线。从三曲石桥入园,往东转灯光渐起,袅袅水袖,婉转唱词,款款而行,还有月色、倒影,风声、脚步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灯亮了,便是旧时光景;夜浓了,恍然梦乡已近。夜里梦里,一座园林影影绰绰。
等一座园林醒来,最适宜的还是静待开园。“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入夜至天明,闲适如春睡美美。清晨入园林,延续一份春闲,云灿霞铺已过,初日柔和,唤醒园林的婉转莺啼还在。此刻亭台清寂,山水清润,草木清明,园林似浸润在清气中,三两游人花间踱步或倚门回首,“皆若空游无所依”,是“相看两不厌”。待熙熙攘攘,清气浊了、散了、淡了,也便少了一份韵致。等一座园林醒来,这般体验,也是此生难得。(周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