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树林的冯小刚

发布时间:2024-02-25 18:48:16    浏览:

[返回]

  第一确实有点时间本身的情怀在,第二,我很好奇,如今的冯小刚到底想表达什么。

  看完了之后觉得这里面有点意思,其实冯小刚试图想讲的东西挺深刻,就是套一个爱情的壳,讨论AI的伦理,哲学上真假「我」的定义和边界。

  奇怪在哪里呢,他想要讨好太多方了:《非诚勿扰》的基本盘、年轻人的喜好、政治正确的情感观。只有在开头葛优听新闻,那些暗戳戳关于中美博弈的播音腔那里,才露出一点「老爷们儿」指点江山的本色。

  冯小刚在2000年就讲过,他的成功没什么特别的,就在于他迎合观众,那是其他科班导演不屑于做的。

  那两年,《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上映,他成为炙手可热的「草根」导演。同年,《一声叹息》上映,3000万票房,全年票房亚军。

  时间到了2023年,《非常勿扰3》想讨好的每一部分的观众,似乎都没有买账,票房1.02亿。

  当年《非诚勿扰》票房2.6亿,《非诚勿扰2》票房4.7亿元,冯小刚没有跑过通货膨胀,也没有跑过时代。

  2000年他有一个纪录片,呈现了异常陌生的冯小刚,低眉顺眼,谨言慎行。在影视研讨会上,面对何群对他票房地方保护的公开质疑,他讪笑地接过话筒说:何群说得对,让别人多说说吧。

  他在这部纪录片里屡次强调自己和官宦子弟的差异,有一种相形见绌的恐慌,怕自己像只蚂蚁被捏死。

  所以他给自己的提醒,就是「常说好话常问安」,保持谦逊。另外要「百忙」,什么人都要周旋,什么事都要接洽。

  其中,王朔作为他早期电影的文本主要来源,应该是最核心的人物。关于他俩交恶,我看到的说法是,王朔惹祸去了美国,临走前交代冯小刚,你要拍电影,不要署我的名,否则你也要被牵连。

  于是冯小刚拍了《甲方乙方》,没有署王朔的名,但是给他送去了5万块钱,王朔没收。

  其实我有点不理解这其中的龃龉所在,顺来顺去觉得没什么大毛病,或许这只是一个积怨的导火索,或许也有不能为外人道的内情。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当男性之间的资源分配走向平衡甚至颠倒,那么建立在原本权力关系上的情感就会走向破裂。简单来说,小弟翅膀硬了,大哥不高兴了。

  后来,王朔也公开表达过「小刚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名流圈」;叶京拍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找了个龅牙演员来演冯裤子,是个丑角,动不动就哭。

  直到《非诚勿扰2》,冯小刚和王朔才有了公开的再次合作,后来又有了《一九四二》。

  个中滋味很有嚼劲,即便冯小刚已经进入了名流圈,他在这帮大院儿子弟面前,依然是2000年的冯小刚,做小伏低,逆来顺受。像从小被拴住的大象,长大了依然没有胆量,撼动面前的小树杆。

  后来他演《老炮儿》,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咂摸下,六爷不就是他终生都渴望的彼岸嘛——说一不二的顽主,坐拥艳绝泼辣的飒蜜,教育不知规矩的小辈,还有点喟叹人心不古的英雄悲情。

  冯小刚演这样一个人生理想,怎么能不全情投入?他不知在内心演练过多少次了。

  他痛恨这种差距,忌惮这种差距,也在这种差距中获得世俗的帮助和精神的力量,使他成为冯导,

  使他在当年电影还能称之为艺术的文艺蓬勃发展期,为老百姓拍电影,贡献了很多经典之作。

  我觉得《手机2》命悬一线的风波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元气大伤。

  从他之后的创作上可以看出,钢炮又变回了冯裤子,他幡然醒悟,他依然是一只蚂蚁,随时可能被更大的力量捏死。

  但是很残酷的是,由奢入俭难,冯小刚再也无法把握老百姓,立场已然对立。同时,进入老年的他,常常站在时代的代际高墙前面壁困惑。

  比较起来,第二点更没办法,早几年采访王晶时,我问他是否觉得自己的喜剧落伍,他说市场会给出答案,这句又谦逊又自信。

  他也说,他看麻花的一些喜剧,不觉得好笑,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就是这种没办法。

  时代的情绪、痛点、爽点、笑点只有身处其中正当年的人,才能手到擒来、水融地输出,甚至不需要输入。

  而离开这个年代汤池的人,即便有大数据的帮助,但电影是作者性极强的产物,始终会暴露生搬硬凑的讨好与无力。

  后来冯小刚拍了《如果芸知道》,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挑战这样一部纯爱片,可能他以为,这是一张安全牌,也可能千帆历尽,才知真情可贵,但无论如何,挑战失败。

  主要是观众很难接受,徐帆那句「我们导演又不吃亏」下的冯小刚,讲述出来的纯爱故事。

  降维拍电视剧,拍过《北辙南辕》,那是冯氏幽默的余晖,可能我经历过仰望京城的时代,所以我觉得还行,至少人物是鲜活的。

  但从评分和评论可以看出,冯小刚的舒适区,正是这个时代的雷区。那种饭局式的人情、京圈的论资排辈、义字当头的爱恨情仇,已经成了旧疾沉疴,恰恰是年轻人们嗤之以鼻的。

  我认为冯小刚在讲婚姻的领域,也曾经入木三分。但《回响》就是企图用话剧的方式来串联一个悬疑案,节奏和内容之糟糕,令人揣摩小宋佳和王阳的加入,到底是因为人情还是对赌。

  在很多年里,冯小刚于我脑海的形象,就是一个看起来就有口臭的典型爹味老男人。

  但有时候,我会想起早年他拍的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电视剧。那是一部讽刺机关单位官僚主义的作品,充斥着知识分子的观察、讽刺、反思。

  陈道明曾经也是一个意气风发,有原则理想的年轻人,就算是卖鱼去补贴家用,也不愿意利用职权行方便。

  最后,反骨大学生走进了单位烟雾氤氲的树林里,一景双关预示着他的被卷入,被吞噬。

  我就会感慨,当年的冯小刚,那个憋着一股恨,摧眉折腰站在官宦子弟和普通观众中间的那个冯小刚,不知何时走进了树林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冯小刚主演了中国版《忠犬八公》,取得了近些年与他相关电影的最高分。

  我想起马丁前几年拍的《爱尔兰人》,教父老了,好家伙老了,美国往事也恍如隔世了,黑帮岁月不再是友情岁月筚路蓝缕、只手遮天尔虞我诈。

  可能豪横的男性文艺工作者到了垂暮之年,都会重新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又因为他们曾经是站在顶峰的天之骄子,被时代的唾弃和锤矮,犹如纵身一跃,所以那粉身碎骨的痛苦,也让他们回归得非常彻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