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古诗词里过“清明”『明月几时有』(198)

发布时间:2024-04-06 18:00:11    浏览:

[返回]

  其实,如今的清明假期,远没有古时候隆重。作为又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节从唐宋时期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唐代清明,政府官员放三天假,到了宋代,假期更是延长到了七天。祭祀虽然是清明节的活动之一,但却不是全部,踏青郊游才是清明最重要的主题。插柳、荡秋千、放风筝、吃青团,都是清明由来已久的习俗。关于清明的古诗词,也都离不开这些习俗,再加上清明时节蒙蒙的春雨,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春日图景。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诗人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诗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下阙诗文表达的就是对于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小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人朋友目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内。由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云:“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等。温庭筠这首《清明日》就是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花红柳绿,鸟语莺歌,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唐诗之一,以至于掩盖了他其他作品的光芒。其实他的这首清明时节的诗,也同样精彩。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客游苏州,自安史之乱后,长年的战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城池萧条荒凉。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诗人用看似平淡的笔触,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深深的感伤,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读书人的清明,有时候不是热闹,而是冷清。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可是此时诗人贬居商州,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但好在,还有诗书与他为伴。从邻家借来新火,点一盏读书灯,在床边读书作诗,也能聊以慰藉。

  这首词中的清明,明媚而清新。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白昼越来越长,随处可见柳絮飘飞。邻家的女孩在斗草中获胜,在春风中满面笑意地归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前面的清明诗词,主题皆是春景或者踏青,而这一首,则描写了祭扫。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整首诗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表达了对离人的怀念,更流露出对这个世界的留恋。祭扫先人,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过好眼下的每一天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