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州依托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聚力打造“世界最美大峡谷”,聚焦“小众、精品、特色、高端”的旅游发展定位,围绕“秘境怒江 户外天堂”旅游IP,积极调动乡村物产、土地、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力推进全州农文旅融合发展。
云南怒江,人类的美好家园。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担当力卡山纵贯境内,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并流”其间,“四山夹三江”构成了云南省怒江州的峡谷地形地貌。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汉族等22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
有人说,怒江,天之湛蓝、水之清澈、山之黛绿、林之葱郁、花之娇艳、气候之立体多样、空气之清新宜人,是体验民族文化的自然会所和旅游的大美之地。
“我们建设营地时,全部靠人工挖凿,没有动用大型机械设备。486米的木栈道和15座营地帐房都是架空而建。不改变溪流的走向,不砍伐一棵树木。”拉马底某营地负责人张有信说。
保留纯粹的“野”,爱上山间的一草一木。张有信还在营地种植了109株香毛草和1900株地黄金。她说:“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家园,我要把‘家’经营好、守护好。”
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雾里村,是至今保持最原始的怒族古村落,早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十大特色旅游新地标,翁里怒族传统民居建筑群在201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雾里村没有变,还是我12年前凝望的模样,绿油油的麦田,麦田里炊烟袅袅的村庄。”游客高先生激动地说。
背靠碧罗雪山,前面与高黎贡山隔江相望,脚下是江水环绕,村里的麦穗还在泛绿,桃花尚未凋谢,木楞房错落点缀在春意盎然的田野间。正因为雾里村原始古朴,作家来创作,画家来写生,摄影家来取景……
“为保存雾里村的原始模样,至今不通公路,物资靠人背马驮,政府投入资金,将‘强电、弱电、网线’三线入地,备置消防设施。”秋那桶村党总支书记余贵林介绍,在保护好原始村落风貌的前提下,政府引进公司,将民居改造,建设“既下山雾里示范村”,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今年1月,雾里村集体已取得20万元收益分红,分配到户有17.7万元,户均3000元。原提升改造的6户闲置民居,每户额外分配2000元。
来到车停秤杆服务区,下车就看见大字标语:“欢迎来到老虎滩田园景区,这里是勇士休息的地方。”
老虎滩,是奔涌怒江形成的一片天然滩涂地, 傈僳语意为“老虎休息的地方”。老虎滩田园景区整体项目为腊娜瓦底示范园区。曾经,‘老虎’在这里打盹休息;今天,人们在这里休闲娱乐。
泸水市腊娜瓦底示范园负责人孙海明介绍:“老虎滩景区就是利用自然田园及江边景观资源,建成了景观步道、大草坪、农耕体验稻田、儿童乐园、星空民宿等休闲娱乐区域。”
行走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眼前处处是景,鹅卵石筑成的庭院围栏、庭院里的木槽花盆、高黎贡山兰花……放眼四周,山间雾霭萦绕,独龙江和茫茫林海交相辉映,仿佛置身水墨画中。
独龙江乡副乡长陈笑介绍,“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就是利用独龙族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建成28栋木楞房民宿、1个独龙文面女体验馆、1个民族文化传习所。同时还按照独龙族生产传统,建成了“乡愁记忆”水磨房、“镖牛记忆”主题文化广场、“卡雀哇”节活动场所等等。
丙舍坝是一个在半山腰的傈僳寨子,离怒江主城区仅2公里。早上可以观云雾缭绕,白天可以感受江风掠过的清凉,晚上可以远眺灯火阑珊。丙舍坝将“农文旅”三要素多元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一期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建10栋傈僳木楞房,设置傈僳秋千、游泳池、微菜园、儿童娱乐场等游玩设施。”丙舍坝合作社负责人王小龙说。
“一条独龙毯,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能织多少条毯,就能养活多少独龙族人。”独龙江乡宣传办主任杨时平形容过去独龙毯对于独龙族人的重要性。
2022年12月,“独龙毯制作技艺”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怒江州共有3名独龙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2015年,独龙江乡引入外来品牌公司,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naze naze独龙族”项目,建立织女工作室。目前织女由最初的13人发展到53人,每位织女平均每年可收入五六千元。
“用独龙话说,‘naze naze’就是‘慢慢的,慢慢的’。”独龙江宣传委员陈露介绍,2023年“naze naze工作室”织出了330床,创收15.82万元。而今年到目前的订单已有600多单。
位于碧罗雪山脚下的丙中洛镇双拉村茶腊小组,是一个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的古村落。这里依山傍水,传统与现代交织。
进村要过铁索桥,铁索桥能承载车辆通行。村里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17座分布较完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磨坊”见证着茶腊村小组历史的变迁。据介绍,这里的水磨坊不是作为老古董保存起来,而是一直在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用来磨小麦、青稞、玉米等。
茶腊村是“怒族歌舞之乡”,具有“怒族桂冠”“怒族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特色村”的美名,被列为云南省级怒族文化一级保护区。村里有自己的“乡村大舞台”,还组建成立了演出公司。来村的游客可以欣赏《月亮下的怒族儿女》《织麻衣》《家乡有您变了样》等歌舞表演。
非遗传承人赵国祥从1968年开始搜集、挖掘、整理、创作本土民族的民间歌舞,培养了很多民间艺人。他纯手工制作的怒族传统乐器“核嗨”,每把能卖两三千元,仅“核嗨”一项,每年就给他带来三到五万元的收入。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水吃水念水经”,怒江州把山水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秘境怒江·户外天堂”等项目建成立得住、叫得响、可持续、能复制的品牌文化工程。(黄铭、李冬霞、褚芳兰 文/图)
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